查看原文
其他

《检察日报》头版 | 以“数字革命”驱动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提质增效 ——专访二级大检察官,北京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朱雅频

通州检察 2023-09-21

文章来源 |《检察日报》2022年12月23日头版报道

以“数字革命”驱动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提质增效 

——专访二级大检察官,北京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朱雅频    

今年7月,北京市检察院以“新兴经济领域的检察大数据应用”为主题,召开“京检智汇”系列主题沙龙第二期座谈会,该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朱雅频出席沙龙并和与会代表畅谈大数据赋能检察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专章部署“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明确强调“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记者关注到,北京市检察院于11月15日召开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报告会,二级大检察官,北京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朱雅频向全市检察人员宣讲时提出,要聚焦党中央向检察机关部署的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过河”任务,解决好深化检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握“数字革命”驱动检察高质量发展关键变量、以能动履职推进“以个案办理促类案监督助力溯源治理系统施治”等“过河”的“桥和船”问题,更好地统筹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与推进检察高质量发展。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专访。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北京市检察机关将如何融入“数字浪潮”,以“数字革命”驱动首都检察高质量发展?

朱雅频:大数据时代,“数化万物,万物皆数”。数据作为一种新型资源、战略资源,已成为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同等重要的生产要素与发展要素,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新时代政法工作、检察工作。如果说充分释放检察制度蕴含的蓬勃生机与优势活力是新时代检察发展之“道”,那么大数据赋能检察工作就是新时代检察发展之“术”,是检察机关在“数字革命”中进一步深化检察履职广度、深度、强度、力度的新动能和“关键变量”。

理解把握“数字革命”具备重新定义检察能力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就必须首先从思想维度上切实提高对大数据赋能检察的规律性认识,以理念的变革指导实践的创新。今年以来,北京市检察院认真落实全国检察机关数字检察工作会议部署,聚焦“大数据赋能检察”主题连续召开多期“京检智汇”主题沙龙,以“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的理念变革,使检察人员在思想上主动认识到“数据要素”对检察能力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催动大数据赋能检察实践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实践中,我们坚持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及市委实施意见带动检察全局工作,把党的领导政治优势转化为数据赋能优势,在北京市委及市委政法委的坚强领导下,推动检察机关与执法司法机关、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不同领域数据互联互通,以网外线下贯通带动网内线上联通。在做大做强“数据池”的同时,全市检察机关依托“25+N”项数据赋能检察工作布局,上下结合、“建用并举”推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建设和应用。目前,已经推动“成品油涉税法律监督数据模型”“重点领域安全生产法律监督数据模型”“虚假诉讼套取住房公积金法律监督模型”等一批法律监督数据模型应用落地,取得明显的实践成果,数字检察工作已实现由“0”到“1”的突破,呈现由“盆景”变“风景”的态势。

下一步,北京市检察机关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谱写数字检察的北京新篇章。

记者:在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中,北京市检察机关通过大数据赋能检察做了哪些探索和努力?

朱雅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2021年专门印发《意见》后,又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的形式,为检察机关牢记初心、践行使命注入新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北京市检察机关要把一切奋斗、牺牲、创造,都凝聚到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目标导向上。这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面对各类违法犯罪假藉数字技术“魔高一尺”,积极思考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如何“道高一丈”,这是“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一项绕不开、躲不过,无法回避又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的重要课题。

北京市检察机关突出“数据要素”在检察发展要素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激活“数据资源”要素功能,有效解决传统思维和传统方式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监督难题。比如,发挥检察委员会会议机制效能,定期分析研判检察业务数据,会商解决大数据背后的办案质量问题;比如,引导全市检察机关深刻领会全国检察机关数字检察工作会议的精神实质,就是通过实施数字检察战略,在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上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持续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奋力推进检察发展方式创新和检察能力现代化;比如,紧紧依靠党委领导,在相关单位的支持配合下,构建起覆盖各检察业务重点领域的“数据池”,实质性打通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与12309检察服务热线,在共享涉法涉诉数据信息的基础上,打造首都检察为民办实事服务平台,不断为大数据赋能检察监督工作注入源头活水;比如,布局建用“数据清洗—数据分析—线索识别—核查成案”的法律监督数据模型等。

截至今年11月30日,北京市检察机关建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75个,正在运行54个,覆盖“四大检察”和主要业务领域,已取得发现线索超3万件、监督立案4800余件、制发检察建议1900余份的工作成效。以数据要素为支撑、以数据分析为基础,藉由数据归集、筛查、碰撞、对比,推动法律监督工作向全面、系统、能动、智能监督深入发展。

记者:通过大数据赋能,北京市检察机关在保障民生福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朱雅频: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守好民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实质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战略部署,具体到检察工作领域,就是要始终坚持司法为民,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客观上需要深入倾听民声、精准把握民意,这离不开民生数据的“归集”。今年以来,北京市检察机关主动对接首都“接诉即办”法治需求和人民群众法治诉求,依托“大数据+检察监督”平台,挖掘民生检察数据富矿,打造首都检察版“接诉即办”,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交换共享近年来涉及“四大检察”履职的投诉数据322万余条,靶向人民群众反映集中的高频问题,开展30余项“小专项”检察监督,覆盖就业、医保、教育、住房、消费、环境、养老等领域。此外,还依托大数据筛查碰撞,不断优化司法救助线索发现和移送机制,为身处困难的家庭和群众雪中送炭。

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也取决于精治共治法治首都城市治理能力。北京市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大数据赋能的独特优势,在危险驾驶精准治理、“超市盗”轻罪治理、“幌子公司”“空壳公司”筛查监管、清除重点行业领域危害公共安全的隐患、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方面形成鲜活的数字检察实践。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持续在检察工作中落实“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也要抓前端、治未病”的要求,努力“跑在问题治理的前面”,促进治罪与治理、监督与治理相结合,以检察机关依法监督的“我管”促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履职的“都管”,共同融入精治共治法治首都城市治理体系,在“个案办理—类案监督—系统治理”的数字检察发展之路上,奋力谱写为民司法的新篇章。

历史链接

全市警示教育大会召开,尹力剖析六方面突出问题,要求重点抓好这五方面工作

北京检察这一年 | 依托大数据为公益诉讼检察实践注入新动能

特别关注丨严厉打击朋友圈卖抗原、药品,微信已处理部分账号!投诉渠道→

通州检察公众号

微信号 : bjtzjc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